行业动态
北京密云洪灾72小时:无人机基站穿越“信息孤岛”,背包基站打通“生命信号”
时间:2025-07-29 来源:
“我今年76了,在北京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。”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的郑大爷对《人民邮电》报记者说到,26日夜里9点多,水就进了屋子,六七分钟功夫就淹了院子,四个轮子的车都被冲走…… 洪水过后的西庄子村 今夏,暴雨突袭京北,26日下午到27日凌晨,北京市密云区的西北部地区迎来强降雨,半天多时间,最大降雨量超过300毫米,达到特大暴雨级别。北京密云26日晚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。 “300毫米什么概念,形象点说就是半天就下了去年一年60%的雨。”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密云分公司总经理哈毅对记者表示,从上周六开始,他们就开始全力抢修受灾区域通信问题,以最快速度确保通信畅通。 “信息孤岛”: 与时间赛跑的应急通信响应 7月26日20时,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密云、怀柔、延庆三区暴雨红色预警。北京移动立即启动一级响应机制,截至发稿,北京移动出动抢修力量400多人,抢修车200多两次、应急通信车7辆、卫星背包50部、2架无人机、卫星电话60多部。 被洪水冲倒的树干和电杆 “27日凌晨3点,我们跟着消防队的推土机进了西庄子村。”北京移动密云分公司建设中心副经理郭正章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,当时村内道路被倒伏的树木和淤泥完全阻断,传统通信设施几近瘫痪。抢修队采用"人背肩扛"的方式,将应急通信车开到村口高地,临时恢复了一公里范围内的4G信号。 “应急车架起后,村民可正常通话”。此前,他携带的卫星电话供村民借用,“主要用于给家人报平安”。对于部分路段中断,车辆无法通行等情况,郭正章与同事计划携带两台背包基站前往受灾地。通过肩扛手提,北京移动通信保障人员将卫星背包站运输到受灾一线,目前已开通23台,及时解决灾区群众通信需求。 移动工作人员带着背包基站前往灾区 7月27日,北京气象局发布怀柔、密云、延庆3个区红色预警。北京移动随消防、路政等部门沿进山路推进通信抢修,按“边探路、边勘察、边抢修”作业方式开展工作。 天空与肩背的接力: 无人机基站穿越“信息孤岛” 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,在北京展开抗洪救灾几乎同一时间,河南移动的支援队伍已经启程。27日凌晨2时,河南移动网络部解星垣带领12名队员及无人机基站等设备,从郑州出发,行驶近900公里,历时12小时抵达北京。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机基站 针对地面交通中断的“信息孤岛”,无人机基站能“解燃眉之急”。在暴雨来袭后,密云区多个村镇交通中断,对此,解星垣操作无人机FS100,于27日下午完成首次飞行。这架搭载卫星链路模块的无人机,在雨雾间隙升空,以40公里/小时的速度巡航,为四个失联村镇提供了持续1个多小时的临时通信服务。"我们选择漏斗型山谷作为飞行空间,既避开山体滑坡风险,又确保信号覆盖。"解星垣对记者表示。 首次飞行中,无人机FS100为冯家峪镇下营村,冯家峪村,朱家峪村,不老屯镇西驼古村、陈家峪村及两村联络线路上客户提供通信服务。据了解,本次无人机保障任务成功发送了近千条应急紧急提醒短信,为用户提供了1000余次报平安通话服务。后续,北京移动计划在密云和怀柔继续起飞无人机,为怀柔、密云部分区域的客户提供通信服务。 雨还在下,通信抢险工作仍在继续。郭正章打算带着背包基站与武警消防一起往更深的灾区前进;解星垣的无人机基站也在调试测试中,条件具备后准备升空,为更多失联的村庄带去信号。在这场洪灾中,这些通信人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,为灾区架起了一条条至关重要的通信生命线。 记者手札 在密云洪灾的现场,我问郭正章这几天最大的感受是什么,这位身材高大、没几天就要结婚了的汉子,此时却表现得却像个大男孩,一脸腼腆抿着嘴说,最大的感受是通信就像是空气,平时我们习以为常,毫无察觉,但一旦中断,才倍感其珍贵。 洪水肆虐,道路阻断,传统通信设施瘫痪,是通信人用“人背肩扛”的方式,将应急通信车开到村口,用背包基站、无人机基站,为灾区群众架起了一条条至关重要的通信生命线。看着村民们通过卫星电话报平安,通过无人机基站接收到外界的信息,我深刻体会到,通信不仅是信息的传递,更是生命的希望,是牵挂的延续。 编辑:李珮雯 监制:朱筠